20年不散坚持赔钱演出,济南踩高跷队伍来了“娃娃兵”

在那长长的队伍里,踩高跷的人有各种扮相:扛着钉耙,两只耳朵煽达达的猪八戒;双手合十,眼睛微闭的唐僧;身着青衣、凶神恶煞的沙和尚……还有的头上戴着鸡、鸭、鹅的头盔,那晃晃悠悠的大头人,老太太叼着大烟袋,傻小子骑着小毛驴儿……看上一眼,仿佛见到了“妖魔鬼怪”……

这支队伍,便是济南的踩高跷演出队伍。


(资料图)

你仔细看去,队伍当中还有几个小身影,他们头戴红色绸缎帽,身穿红色礼服,踩着矮一点的高跷,学着大人有模有样地走着。最近几年,在济南高跷队伍里,小粉丝的加入成了趋势,他们最大的10多岁,最小的才6岁……

巡街、翻跟头、摆造型

一场踩高跷大约40分钟

自进了腊月门后,在市中区融汇老商埠,济南小超高跷队就开始在广场上排练起来了。这支队伍从开始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40多个人,已经坚持了20个年头不散队。每到过春节,从正月初一到十五,40多个人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“走街”表演。

1月30日,按照计划小超高跷队来到英雄山附近进行演出。踩高跷的团队,在不表演时排成两列纵队休息,进入表演场地时,大鼓震天,唢呐齐鸣,伴着欢快的鼓乐,队员们开始表演。在表演中,他们不时地变换队形,一会儿站成纵队,一会儿列成横排。

会踩高跷的人都知道,踩着高跷走来走去是基本功,除了扭着腰肢走路还得玩花样儿、有绝活儿。比如,翻跟头、摆造型、逗趣等。

当天除了沿街巡游,还有一些表演节目:武松打棒、石秀担山、打渔杀家、青蛇戏公子、傻小子扑蝴蝶、高跷变脸吐火以及高跷杂技等,吸引了不少过路的市民围观。

整个表演过程持续了40分钟。围观市民表示,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,也让人心里暖暖的,让人说啥也看不够,心里越来越舒服。

小粉丝自愿加入队伍

年前开始排练,过年期间一刻不停

“为了一场演出,我们在过年之前就要进行集训,一般集训一个月才出街演出。”小超高跷队的负责人王超说,每到周末来集训的除了锣鼓点的师傅们,上高跷的一部分是之前的老人,一部分都是刚加入进来或者不大熟的年轻人,还有孩子。平日里高跷演员都有自己的工作,到春节前夕才有时间集中起来,进行统一训练,才能胜任从大年初一到十五的近50场演出。

队伍里最小的表演者叫图图,只有6岁,踩着一副给他特制的小小的高跷,在队伍里还需要姥姥在旁边“护驾”。“是我把他带来踩高跷的,他学得会,自己也有兴趣,走起路来一板一眼很有这个架势。”姥姥说,如今市区里踩高跷的很少了,像这么点大就踩高跷的小朋友更不多见了,她主要是想通过踩高跷磨练一下小外孙的毅力。

和图图一样大的孩子叫豆芽,今年刚刚开始学踩高跷,他今天扮演的是小县官,表演开始后,他随着队伍一起走动,还不时和周围的观众互动。像图图和豆芽这样大的小表演者在队伍里面一共有3个,他们大多数是高跷队的粉丝,自愿加入了进来。

在济南西关高跷队,也有一名小表演者,今年11岁,名叫范范,他学习武术已有6年时间,加入高跷队不久就被选中参与节目,当了“主角”,参与青蛇戏公子的剧目。

“有时候就是一种天分,给这孩子绑好‘腿子’,没成想第一次练就走得像模像样。”范范扮演的公子,一招一式的姿势在密集的鼓点下十分到位,敲鼓的人也敲得越发起劲。有了一些愿意跟着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队员,高跷队伍也有了继续表演下去的动力。

赔钱也要演出

“线上直播、线下推广”助推济南高跷文化

目前,济南西关高跷队已有抖音粉丝13.3万,济南小超高跷队抖音粉丝有4.5万,作为济南两大高跷队组织,他们共有表演者100余人,队伍还在不断壮大,粉丝也在不断增多。

“踩高跷重点就是要掌握平衡,脚上要有功夫。”王超介绍说,演出剧目往往是一文一武一丑一旦、一高一矮。踩高跷在东北叫寸跷,在商河叫跑跷,只有这类慢花鼓加上人物扮相,才是老济南传统的踩高跷。

高跷的制作,其实很简单:找两根儿上粗下细的成型木棒儿,钉上托木和踏板,在踏板下边拴一根绳子,就完事了。如果为了美观,再涂上一层油漆,那就更好看了。高跷的规格有大有小:大高跷,两米左右,适合大人用;小高跷,一米左右,适合孩子用。

高跷队坚持了20年,王超也给队伍贴了20年钱,“这个挣不了大钱的。”王超笑呵呵地说,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,他们的演出地点大多是固定的几个地方:会展中心、茶城、西客站附近等。“最近我们下过社区,阳光舜城、东八里洼、回民小区这些地方都去过。被邀请过去,邀请方支付一定的费用,平均每个人分下来也就是够个生活费。”

“现在有了视频直播平台,我们表演的信息会及时发布到网络上,需要看的朋友可以去现场观看,也没有门票,欢迎大家到来,为济南非遗文化推广助力。”王超说。(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:李焜染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