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最资讯丨30年前的春节,那才叫过年,现在顶多算放假!

马上就要过年了,但却没有一点过年的感觉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没有小时候那种浓浓的年味儿,没有辞旧迎新的喜悦,没有串门走亲戚的热闹,没有锣鼓喧天的气氛,更没有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灿烂夺目的烟花,没有什么仪式感,也没有什么内心的期待,反而觉得是一片空虚和无聊。

三十年以前,那是最有年味的春节。就连中央台的春节晚会,都能让我们兴奋一晚上,从晚上七点多,就开始盯着电视,可以一直看到新年的钟声敲响,晚会结束,还意犹未尽。可是后来的春节晚会,是一年不如一年,除了看看几个大腕演的小品,其他就都略过不看了。再到了后来,那几个大腕也不上春晚了,就实在没什么可看的了,也不关心春晚了。

自古以来,春节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。以前人们过年,周期很长,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,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,都属于过年期间。

有句民谚说得好:
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;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;二十六,炖猪肉;二十七,杀公鸡;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贴对联;三十晚上熬一宿......”

尤其是过年后的期间,几乎每天都有一个节日。比如:正月初一是春节,古代叫元旦;正月初二是犬日;正月初三叫猪日;初四是羊日;初五是牛日,也叫破五;初六叫马日,也叫送穷日;初七是人日,也叫人胜节;初八是谷日;初九是天日,道教中的玉皇大帝诞辰日;初十是地日,也叫石头生;正月十二是火日,也称老鼠娶媳妇日;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道教叫上元节;正月二十叫天穿节、小天仓;正月二十五是天仓节等等。

那时候过年,一进腊月,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,还要蒸干粮,留着年后吃。因为民间习俗有一种说法,初一到正月十五,是不能蒸干粮的,所以大家都要在年前准备好。那时候没有冰箱,家里都是准备几个大瓮,把干粮放在大瓮里,本来天气就很冷,农村又没有暖气,所以大瓮就是天然的冰箱。

那时候很穷,一年到头,几乎没有零食吃,也没有新衣服穿,饭菜也很简单,没什么花样,到了冬天,也就是萝卜和白菜,再加点豆腐,就算不错了。正因为这样,就更盼望过年,过年就更有幸福感,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,才能吃上好吃的,穿上新衣服,还能放鞭炮,看各种民俗表演。

网上有句话说得很好:那些年穷地像个孙子,但却快乐地像个爷。

那时候平日里是很少吃饺子的,但到了过年,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,尤其是大年初一早上,母亲包的韭菜鸡蛋馅的饺子,那真叫一个香,沾点醋,放在嘴里,都有点舍不得吃下去。

那时候初一早上是要拜年的,早晚五点多,天还很黑,大家就都起来开始走动了,凡是已经结婚的小辈们,就会集结成群,走街串巷,给长辈磕头拜年,拜完年才能回家吃饺子。我们杨氏家族在在村里算是个大的家族,所以拜年的队伍很大,男男女女总有几十口子。拜年的时候,屋里站不下,大家就都站在院子里,甚至院子外面一起给长辈们磕头拜年。

那时候,不像现在人们活得那么现实,一心想的都是赚钱。那时候过年,有很多的节日习俗和表扬,都是公益性的,都是大家自愿免费参加的,不像现在,还得请人花钱表演。比如舞龙舞狮、踩高跷、划旱船、拉碌碡等等,节目是丰富多彩,小孩们一个个都高兴地屁颠屁颠的。

现在生活越来越好,物质越来越丰富,但那份过年的快乐,却越来越少,过年的气氛,也越来越淡了。

关键词: 正月十五 节日氛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