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报:部分驻济医院一线救治纪实:全力守护重症患者“生命线”

“今天还发烧吗?血氧量怎么样?”1月12日上午,山东电力中心医院急诊科病房内,副主任刘兆云正在对一名高龄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查房问诊。目前,该院急诊科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数量已明显回落。

在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的关键时刻,部分驻济医院不断统筹资源、畅通救治流程,通过扩充医护队伍、提升救治能力等举措,全力保障重症患者及时得到救治。

扩充医护队伍 优化就医流程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快!快!这个病人不行了!”患者因呼吸衰竭突发心搏骤停,情况十分危急。

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后,立马进行胸外心脏按压、球囊辅助呼吸并呼救。按压、插管、上呼吸机、心电除颤……经历了多次心电除颤和医护人员合力抢救后,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心率。

这是2022年12月31日,发生在山东电力中心医院急诊科的一幕。争分夺秒、抢救生命是这家医院的工作日常。

为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就医需求,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的新要求上来——

全面启动发热门诊、院内急诊急救和重症监护工作;调整院内有限空间,发热门诊由1间诊室紧急扩建为10间诊室;成立重症救治协调专班、重症救治专家组和后勤保障组,调整全院医务人员,建立急诊急救梯队;紧急购置监护仪、床旁血滤、高流量湿化氧疗设备、心肺复苏机等多种重症诊疗设备……

山东电力中心医院院长李晓峰介绍说:“医院提前做好接纳感染病人的准备,便于急诊科、内科收住重症患者。大家要齐心协力,保障对到院患者‘应收尽收、应治尽治’。”从2022年12月到现在,全院住院床位使用率超过100%,3个内科高峰时床位使用率达到120%。

在山东黄河医院,内科、急诊、发热门诊、120急救全面铺开,动态调整医务人员,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就医需求。严格落实急危重症抢救制度,优先保障急危重症和老弱重小孕等重点人群医疗救治。统筹调配,打破专科限制,协调跨科收治病人,实行全院“一张床”。内科主任林美萍说:“医院紧急调来了呼吸机和高流量吸氧等抢救设备,大大缓解了机器紧张的状况,急危重症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。”

组织专业培训 提升救治能力

在下好全院“一盘棋”、确保患者“接得下”“住得上”的同时,山东电力中心医院还确保患者“看得好”。

2022年12月下旬,79岁的许先生(化名)在家属的陪伴下入住医院内科。“当时我的‘刀片嗓’太严重了,不但说不了话,连喝水都咽不下去。”许先生回忆说。

“许老先生来医院时,核酸检测、抗原检测都呈阳性,出现高烧,双肺呼吸音粗症状。”内科主任王先升说。当时患者没做CT,发病5天后做第一轮CT,确诊为普通型新冠病毒感染。后病人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,从90多到降到80多,第二次CT复查双肺出现明显症状。经过抗病毒、激素、抗凝、预防感染、俯卧位通气、吸氧等一系列规范治疗之后,病人情况逐渐好转。“目前许老先生已经能自主起床,血氧饱和度已经达到正常水平。”

“医生告诉我,再住两天观察观察,如果没事我就能出院了。”许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,“可以回家过年了。”

近期,针对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发布的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(试行第十版)》,山东黄河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多次参加省市两级的组织的线上培训,重点学习掌握重型/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和规范化医疗救治流程。同时,医院还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医疗和护理培训,让清醒俯卧位等一些基础有效的治疗方法深入病房,提高新冠病毒感染的救治疗效。通过提前进行物资储备、紧急采购急需物资,全院人员物资统一调配等,尽最大努力保障各科诊疗工作正常进行。“我们要打有准备之仗,”山东黄河医院院长王新华说,“春节将至,在这期间人口流动性增大,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可能随之增加,或许将对医院的救治能力带来新的挑战。”

医患同心 尊重和照护每一个生命

匆匆忙忙的脚步声、不断响起的电话声、抢救器械的滴滴声、克制的咳嗽声汇聚在一起,时刻让人神经紧绷,这里是山东电力中心医院急诊科,也是刘兆云和她的同事们日夜坚守的“战场”。

“连续3周,急诊科每天接诊的患者是平时的10倍。其中,以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为主。高烧不退、呼吸困难、昏迷……床位不够了,躺椅坐满了,有时甚至医生诊室里都躺着病人。”上午10点多,刚刚查完房的刘兆云的眼睛布满了血丝,她一边介绍,一边关注着急诊科的救治事务。身为科室负责人,刘兆云不仅要肩负调度和管理的任务,还担负起普通医生的职责,忙得几乎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,更不要说喝水、休息。

在山东黄河医院内科,80岁以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占60%,90岁以上的占30%,年龄最大的93岁。他们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命体征变化,医护人员得迅速、准确判断,一旦发现情况及时救治。

“许多老年人入院时不但有咳嗽、咳喘等新冠典型症状,还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。”林美萍说,他们担忧自己的病情,怕治不好,怕“年关”过不去。“我们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同质化救治,另一方面也要经常跟他们聊聊天,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。”随着治疗的逐步推进,他们的新冠症状减轻了,“心理包袱”也就慢慢丢掉了。

“哪怕只有一线希望,我们也会付出百倍努力,尊重和照护每一个生命。”在林美萍看来,“治疗危重症老年患者,就像‘踩钢丝’,用药多少、补液快慢都必须十分小心谨慎。”

“现在根本想不起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。”在医护人员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,内科值班护士骤减,最少时就剩下2个人。内科护士长姚兆霞坚持带班11个通宵,眼睛熬红了,就滴点眼药水;嗓子冒烟了,就吃点止咳药,终于等到同事们带病坚持返岗了,她却“阳”了。“我也可以歇歇了。”姚兆霞说。(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:杨晓莹 摄影:张有水 通讯员:徐爱华 牟珊)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