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重新定义“主城区”,意在何处?
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,城市框架结构的确定具有区域影响意义,如何界定“主城区”不是一件小事。
(资料图)
10月26日,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公示《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(2021-2035 年)》(草案),面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。
在本次公示的规划中,明确济南要构建“一主一副,两城三轴多圈”的市域城镇格局。其中主城区的范围是,包括中心城区与章丘、济阳、长清三个主城片区,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。副城则是包括莱芜、钢城两个副城片区。
近些年,为适应国家战略定位要求和全省发展需要,济南城市发展框架一直在优化调整。2016年,济南曾提出了“原子”城市框架结构,即1个主中心、1个副中心、5个次中心、12个地区中心和2个卫星城。2019年,《济南城市发展战略规划(2018-2050)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提出“一体两翼多点”的空间格局规划,其中“一体”为泰山和黄河之间的济南中心城区,但没有主城区概念。2020年7月,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“东强、西兴、南美、北起、中优”城市发展新格局,其中“北起”定位是 “加快建设黄河北岸主城区”,这是第一次把黄河北岸涵盖在“主城区”内。如今,随着济南主城区的范围确定为中心城区与章丘、济阳、长清三个主城片区,济南城市框架结构有了全新的变化。
在一般人的认识中,“主城区”和“中心城区”几乎是相同或相近的概念,本次草案中,将“主城区”重新定义,涵盖 “中心城市区”和“主城片区”两个区域概念,这是济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向。
首先,济南重新定义“主城区”,是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。草案点明主城区是“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”,这就意味着,主城区范围的新界定,与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直接关联。
在山东“一群两心三圈”发展格局中,济南是“两心”之一,山东省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“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”;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,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争一流,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。济南城市框架发展为此必须适当调适。
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、肩负国家使命、引领区域发展、参与国际竞争、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,其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,为此,国家中心城市必须体现出“方向感”。我们看此次济南主城区的范围,恰恰通过三个主城片区体现出了“多方向”发展倾向:一是济阳向北连接,二是章丘向东部延伸,三是长清向西跃进,这强化了济南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;济南南部是泰山阻碍,南向只能通过莱芜、钢城两个副城片区辅助完成。
其次,济南重新定义“主城区”,与国家战略对济南的定位有关,是济南主动适应国家战略要求作出的改变。
黄河国家战略明确了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;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,是黄河国家战略明确的唯一新设立的实体性新区。本次草案中的“主城区”范围,无论是大家熟悉的中心城区,还是章丘、济阳、长清三个主城片区,无一例外,都在黄河岸边,这正是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体现。
其三,济南重新定义“主城区”,也与城市交通将迎来“地铁时代”有关。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,日益拉近“主城片区”和“中心城区”的距离,使“主城片区”列入“主城区”有了客观条件。
我们知道,济南长清区和章丘区分列在经十路东西两头,而经十路长达90公里,号称“全国最长城市主干道”;济阳也在黄河北边,离中心城区也不近。放在过去,将以上三个片区列为“主城片区”,很难得到认同,但交通条件的变化改变了这一切。
长清区已经通了地铁1号线,济南地铁4号线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,它将成为轨交时代的“地铁经十路”。刚刚过去的9月,三条轨道交通项目有了新消息:穿越黄河的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总体总包设计中标候选人进入公示;连接济南中心城区与济阳区、起步区的有轨电车项目开工建设;章丘区第一条对接城区的轨道交通线路8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。
这些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,使“主城片区”和“中心城区”的连接日益紧密。济南重新定义“主城区”,构建城市发展新框架,适应国家战略定位和全省发展需要,正是建立在这样的“新基础”之上。(来源:大众日报)
关键词: 轨道交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