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心血管病和年龄段有关?要学会做日常护理

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。尤其是老年人,其发病率、致残率、死亡率和复发率都很高。即使能及时抢救,也难免留下后遗症,使患者无法生存。随着老龄化和城市发展的加快,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趋于年轻化

中国年轻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趋势是明显的,比如20至29岁的患病或高危人群比例已达到15.3%。此外,中青年男性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远远低于女性。青少年到老年的心血管都会有所变化,健康状况也有所不同。那么,为什么会患心血管病?或与年龄段有关,可做好日常护理。

一、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


(资料图)

1、高血压:持续的高血压会促进小动脉的平滑肌收缩,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小动脉的动脉硬化。持续高动脉压可增加血浆脂蛋白的通透性,使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膜下,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。

2、吸烟: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,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。同时还会降低血液中的含氧量,促进坏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。

3、肥胖: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。大多数肥胖者的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很高,并伴有胰岛素抵抗。这些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,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。

4、血脂过多:动脉粥样硬化是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壁上的结果。血脂得不到有效控制,胆固醇会慢慢沉积在动脉壁,久而久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。

二、心血管疾病与年龄的关系

1、25至45岁

25-45岁的人处于低风险阶段,只有极少数人存在极端风险或遗传因素。这个阶段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所以平时要注意生活习惯。

2、45~65岁

45-65岁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等。由于平时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好,或者身体器官退化,并不注重养生,都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。

3、65岁以后

65岁以后,心血管疾病高发。由于年龄较大,身体器官和组织都会退化,降低了身体的抵御能力,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。

三、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疾病的护理

1、20~40岁:要多做运动,每小时站起来运动几分钟,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定期去医院检查血压、心率、体重、腰围。采取少盐、少糖、少油的饮食原则,多吃叶类蔬菜和水果,增加粗粮在主食中的比例。同时要了解家族遗传史,每年去医院全面体检。

2、40~65岁要积极控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、体重等各项指标。尤其是45岁以后,三年查一次血糖,高危人群一年查一次。

3、65岁以上保持心态平和,因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,进而引发心血管意外。尽量每天监测一次血压,每年去医院做一次血管超声。

温馨提示:心脑血管疾病是可以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治疗的。日常保健和合理用药可以预防高脂血症、高血糖、糖尿病、吸烟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。具体来说,定期锻炼,如慢跑和游泳,可以有效地发挥积极的预防作用。按时工作和休息,避免熬夜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。

总之,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,必须从身边的细节做起。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,都要爱护自己的心脏,调整饮食,远离高盐、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。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保持适当的运动,积极控制体重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或不适,需要尽早就医。

来源:新浪新闻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