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最新:春夏交替 养生做好这些事

天气渐渐热起来,很多人吃饭时,手边总少不了一瓶冰饮。尤其是在吃火锅、麻辣烫等热食的时候,热辣的味道搭配冰爽饮品下肚,快感油然而生。吃饭冷热交替或许能获得短暂的畅爽快感。然而,这种饮食习惯可能对胃黏膜带来严重损伤,同时也会伤害大脑和心血管系统。

冷热同食 身体好受伤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初夏气温升高,也不应该吃太多凉爽的食物,这种情况很容易给肠胃造成不适。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,可有一些人全然不放在心上,冷热不忌,其实这个时候你的身体早已经承受不住,甚至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。

头痛

冷饮过度刺激口腔黏膜及寒邪直中导致。

大脑对温度是特别敏感的,尤其是血流量增加,血管扩张的时候。

当你吃完热菜突然喝冷饮,体内的血液就会发生改变,会产生压力,出现头疼。

吃冷饮引起的头痛,最明显的就是冰淇淋头痛。

冰淇淋头痛指什么?冰淇淋头痛又称大脑冻结、冷刺激头痛,其学名为翼腭神经节疼痛。这种头痛多在热天发生,一般是在快速摄取冰淇淋等冷冻食物或饮料之后发作的疼痛。

冰淇淋头痛导致的突发性疼痛通常位于前额、太阳穴等,一般是在匆忙吃下冷饮之后的30—60秒内发作,10—20秒内出现刺痛,表现为瞬间刺痛或疼痛难忍,疼痛很快达到高峰,随后逐渐缓解,极少数情况可持续25分钟。临床患有偏头痛病史的人更易出现这种情况。

很多人疑惑,吃冰淇淋怎么还影响到头部?现代医学认为冰淇淋等冷饮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强刺激,使口腔顶部或喉咙后部小血管及头面部肌肉出现反射性痉挛,引起脑供血不足,当痉挛程度达最大限度,就会出现被动性血管扩张,而产生放射性头痛。

而汇集头面部皮肤感觉的三叉神经将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时,大脑可能发生混淆,将其错认为来自头部而不是面部,故表现为冰淇淋头痛。

另一观点认为冰淇淋头痛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。低温食物引起上颚血管收缩,此变化经血管壁压力感受器上传到大脑,为保证大脑血液供应,反射性增加入脑血量,引起头痛。

为预防冰淇淋头痛发生,我们平时最好少吃冷饮冰淇淋等,吃的时候慢一点,不要一口吃太多,不要在口内含的时间过长,以防突然冷刺激造成血管和肌肉收缩或持续。尤其避免在空腹或者体虚时大量吃冷饮,以防对胃肠道过度刺激及寒邪直中导致头痛。

消化不良

冰冷食物会使得胃的消化作用暂停,导致消化不良。

小美是个很爱漂亮的女孩,特别喜欢买漂亮衣服,每次出门都要精心打扮。最近小美的胃总是感觉烧心,经常吃完东西疼痛难忍,从吃胃药到吃止痛药,最后实在忍不了,朋友就陪小美来到医院做检查,原来她得了比较严重的胃溃疡。

小美觉得很奇怪,自己三餐定时,不沾烟酒,胃病怎么会这么严重?通过和医生沟通才知道,小美的胃病竟然是喝水的习惯造成的。原来无论春夏秋冬,小美都喜欢喝冰水,她觉得冰水喝起来更爽快。但冰水对胃的刺激性也很大,会损害胃黏膜,导致胃痛。

一项调查显示经常饮用冷饮对胃的伤害非常大,伤胃程度不亚于长期饮酒。为何喝冷饮会导致肠胃受伤呢?

冷热交替的饮食习惯,很容易对胃的内部形成刺激,出现消化不良。

最常见的就是吃火锅,然后喝冰镇的啤酒,这种情况会让胃部血管快速收缩,进而减缓肠胃蠕动速度。

若是热食冷食一同下肚,冰火两重天,伤害可想而知。

另外,市面上很多冷饮糖分含量超标,还含大量反式脂肪酸,偶尔饮用无碍,经常饮用,这些成分也会反复刺激肠胃黏膜,造成损伤。

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勇建议:冰冷食物本身就比较伤胃,尤其是饭后不宜立即吃冰冷食物,因为胃消化需要保持37.5℃,冰冷食物会使得胃的消化作用暂停,容易导致消化不良。

冷热交替,强烈刺激肠胃,造成胃痉挛或胃痛,久而久之可能诱发胃炎或肠炎。

腹泻

26岁的张女士在一家餐厅吃火锅时,喝了几杯冰镇西瓜汁,突然腹痛难忍,不仅出现呕吐,还连续去了好几趟厕所,丈夫见状赶紧拨打了120。

接诊的青岛市海慈医院医护人员告诉患者,火锅如果吃了生食或者半生不熟的食物,食物上的细菌可能引起腹泻。

除此之外,火锅的辣锅底会对肠胃产生刺激,导致肠胃功能较弱的人腹泻。

很多人觉得从火锅中捞出的菜肴温度很高,一不小心就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,会趁势喝上一大杯冰镇啤酒或冰冻饮料躲避滚烫,但是如此一冷一热,很容易引发腹泻。

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网络问诊平台上,一位25岁的年轻人就写道,自己之前吃了火锅,也喝了冰饮料,之后总是轻微腹痛,最近一天要去三次厕所。

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傅志泉谈到,吃火锅喝冰饮会刺激胃部血管收缩,减缓胃肠蠕动,消化液减少分泌;同时温度下降,消化酶活性也会下降,不利于消化。

心血管疾病

心脑血管最怕一冷一热刺激。

对于本身心血管不好的人来说,需要注意的事情比较多,其中之一就是冷热交替。对他们来说,本身自我调节温度的能力就比较差,吃完热饭再喝冷饮,会瞬间导致体内血管收缩,引发心绞疼或者是脑栓塞。

媒体上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,过量冷饮食品进入胃肠后,会突然刺激胃,使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加重病情,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。

“五一”假期,南京的黄女士和家人在火锅店小聚,边吃边喝,结果吃完起身要走时,她突然感觉头痛、头晕、想吐。家人叫来饭店老板询问,也不存在食物不新鲜的问题。

原来,黄女士边喝冷饮,边饮热汤,最终导致血压突然飙升,不得不送医院救治。

接诊的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许庆成介绍,在吃火锅时喝下热汤后,如果立刻喝冷饮,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,还会造成血压起伏过大,可能相差20—30毫米汞柱,从而引发身体不适症状。如果心脏本身血液循环就不好,还可能发生缺氧,造成心肌梗死。

他提到,血压变动与食物温度差异也是息息相关的。冷饮会造成胃肠中血管收缩,肾上腺素分泌增多,血压上升;热汤则会造成血管扩张,血压降低。

健康入夏 做好这6点

好的身体是靠“养”出来的,夏季养生试着做到以下几点。

1 饮食别贪凉

食物温度应以“不烫不凉,人体感觉舒适”为佳,减少雪糕、冷饮的摄入。大热天,很多人选择不开火的凉拌菜或者直接生吃。但生吃不容易消化,吃多了会伤胃。

2 按时吃饭

夏季昼长夜短,晚饭也可能吃得晚。按时饮食才能保养肠胃,尽量固定三餐时间:早餐6∶30—8∶30,午餐11∶30—13∶30,晚餐18∶00—19∶00。早餐、中餐、晚餐的进食量比例为3∶4∶3。

3 空调温度别太低

空调吹出的冷风对胃肠道健康不利。很多人在空调、电风扇环境中,易出现肚子凉痛,甚至腹泻。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3℃—5℃,室内湿度保持在60%左右,温度在25℃—26℃之间。

4 护好肚脐眼

中医看来,肚脐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,名为神阙穴,它的背后还有命门穴。裸露腰腹会让这两个重要穴位受到寒邪侵袭,不仅伤胃,还可能会伤肾、伤骨头。晚上睡觉时,这个部位也要盖好。

5 不要熬夜

夏天白天长,再加上炎热,很多人习惯晚睡。熬夜不仅伤胃,五脏都很受伤。每晚保持充足的睡眠,建议晚上睡觉不晚于23时,中午再睡半个小时午觉。

6 保持好情绪

有些人一到天气热的时候就容易脾气暴躁,不利于胃部健康。胃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之一,有科学家将其称作“人体的第二大脑”。长期过度精神紧张、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诱发或加重胃肠疾病。

常喝五种“养胃粥” 精神抖擞过夏天

气温升高,胃口就会下降,肉类食物就会吃得少一些,蔬菜水果和各种坚果、粗粮类比较受欢迎,所以今天给大家分享以下5种“养胃粥”,常喝健胃消食又润喉。

小米南瓜粥

小米南瓜粥养胃养颜又养心,夏日养生别忘记喝了。小米和南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尤其是锌、铁含量高,常吃小米,肠胃舒坦记忆好,缓解疲劳精力足。隔三岔五煮一锅,美味又营养。

制作方法:小米冲洗一下放入锅里,南瓜去皮,冲洗干净,切小块放入锅中,加适量的清水,开大火煮开后,转小火慢煮30分钟左右,即可盛出装碗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,添加冰糖或者红糖调味。

糙米红枣粥

杂粮比精米细面更营养,比如糙米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及矿物质,如果想要皮肤光滑细嫩,多喝糙米煮的粥类食物。同时肠胃蠕动功能差的,容易上火的人,还有肠胃不好的人多喝粥,再搭配瘦肉类的高蛋白食物一起吃,营养好,身体棒。

制作方法:糙米需要提前泡5小时左右,这样煮的时候容易软烂入味,红枣一把倒入锅中,再加少许大米加入适量的清水,选择电饭煲煮粥,预约一个半小时左右,即可出锅开吃。如果选择用砂锅煮粥,先开大火煮开后,转小火慢煮一小时左右,煮至软烂,喜欢喝浓稠一点的可多煮一会,不加糖喝着原汁原味,加了糖更美味。

紫薯粥

夏天虽然是炎热的季节,但也不宜吃太多冷饮,以免造成肠胃负担,这个时候煮粥时可以添加一些瓜果,养护肠胃又润肠助消化。

制作方法:紫薯去皮洗干净,切成小块放入锅中,大米一把淘洗干净倒入锅中,这个粥需要加适量的冰糖一起煮才更好喝,先开大火煮开,转小火慢煮30分钟左右,即可出锅装碗,趁热喝更养胃,也可以放凉后密封好放冰箱冷藏一小时,喝着冰爽可口又消暑。

红枣小米燕麦粥

夏天多吃清淡食物,可以预防上火、长痘又润肠胃,三分肉类,七分瓜果蔬菜,营养更均衡,每天早上喝一碗红枣小米燕麦粥,一天到晚活力满满精力足。

制作方法:红枣、燕麦、小米各一把,大米适量淘洗好,倒入锅中,加入适量的清水,煮熟后加入适量的红糖调味,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添加白糖,冰糖或者蜂蜜,味道也不错。

淮山大米粥

淮山夏天也要常吃,养胃健脾又去湿热,炎热的天气稍微没注意休息好或者没有吃好,特别容易疲劳没精神,自然胃口也不好,常喝淮山大米粥,营养又助消化。

制作方法:淮山去皮,洗净切成小块,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清水,把淘洗好的大米也放入锅里,家里有红枣或者枸杞子也加点调味,开大火煮开后,转小火煮35分钟左右,加适量的红糖继续煮10分钟,即可享受甜香可口的淮山大米粥。

本版文字综合健康时报、中国中医、丁香园、扬子晚报、青岛晚报、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