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39.7℃,五天了!不是甲流、不是新冠,这种新病毒有娃家庭一定要了解下|全球聚看点

最近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出现反复发烧的症状,这篇文章出现得太及时了,宝爸宝妈可以好好参考一下!

周一跟大家说了,DD跟我出差时生病了。


(资料图)

刚开始是有点流鼻涕、咳嗽,我并没有在意。

结果周六晚上DD开始就发烧,整个身体从脚心到脑瓜顶,都噌噌地冒着热气。

虽然出差在外,手上没有体温计,但凭当妈的手感,温度应该不会低于38.5℃。

赶巧了这次我还没带退烧药,因为想着这回又不是深山老林,也不是荒野水边,只要有村镇的地方,必然三步一个小药店,五步一个大药房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但是我猜中了药店的数量,却错估了乡村药店的药物储备。‍

你敢信,我跑遍了全村4个药店,才买到了一瓶泰诺?

每家店进门我都单刀直入:有没有美林或泰诺?

然后,就种种原因:断货啦!太贵啦!然后我就被推销其他退烧药。

我一看,都是成分复杂的感冒药。

有清热解毒的,有止咳化痰的,有消炎的......

我说,我就想要单一的、只退烧的!

但对方好像单方面关闭了信号接收,一个劲地说,这个也可以退烧,balabla......

直到最后一个药店,我找到了唯一一瓶泰诺。

其实,不止是DD,我们出差前,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有近三分一的在咳嗽、发热。

但,DD这次病得不一般,我对孩子发烧就够淡定了,但这次也坐不住了。

DD周六开始烧,几乎每次都飙到39度以上,最高的一天夜里39.7,到今天已经烧了5天。

每天上午没事儿,下午开始烧、晚上继续烧。‍‍

39度以上的高烧,常见2-4天,超过就不太正常了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而且他还伴随着严重咳嗽、流鼻涕、身体深处有痰咳不出的症状。‍‍‍‍‍‍‍

昨天,C爸带DD去检查,确诊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。

我一听,这病咱不熟啊,赶紧抓C爸来给咱们科普一篇。

正所谓,养儿100岁,长忧九十九。

光说娃生病这茬,就够父母折腾几番了。

这不,最近医院就诊的孩子,又多了,每天八点前就排满了带娃看病的家长。

这次大多孩子不是甲流,也不是新冠(话说,你们二阳后还去医院吗?),而是,呼吸道合胞病毒。

1

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?

C妈乍一听,很有一股子陌生感,以为又是什么新型病毒。

但其实,呼吸道合胞病毒并不是啥新疾病,从1956年从黑猩猩呼吸道中分离出来,被发现至今已经有60余年。

几乎每年有几个月,它都会出来“搞事情”。

在北方,它的高发期在冬春季(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)。

在南方,它的流行高峰在雨季。

在呼吸道感染中,呼吸道合胞病毒(简称RSV)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的一种。几乎每个孩子在2岁前都感染过。

它是世界范围内,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。

因为感染后缺乏永久性免疫,所以存在反复感染的情况。

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感染后也会再得,甚至是同一个流行期再次感染。

RS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,主要有2种传播途径:

一是孩子直接接触了附着在物体上的病毒,然后没洗手摸了嘴巴、鼻子或眼睛,从而被感染。

二是一些较大的飞沫或气溶胶也可以进行传播。

也就是说,周围有一个患者打喷嚏或咳嗽,你和孩子就可能被传染上。

2

感染了RSV,什么症状?

RSV具有潜伏期,一般是4-6天后才会逐渐显现出症状。

大多人感染后,症状通常和感冒类似,多为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喉咙痛和发热等,很多也就当普通感冒对待了。

但对于2岁以下,特别是12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或是早产的婴幼儿,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并不健全,感染RSV后的症状会更严重,风险也会更大。更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,比如毛细支气管炎、肺炎,更有甚者会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情况。

RSV算是导致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、肺炎的常见病因,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。

但妈妈们也不用过度恐慌,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,RSV也一样。

早期与普通感冒一样,随着病毒逐渐侵入下呼吸道,症状也会逐渐加重。

RSV感染后的大致病程如下:

1-3天:流鼻涕、咳嗽、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;

3-4天:咳嗽加重,咽喉不适、流鼻涕等;

4-8天:侵入下呼吸道,咳嗽、喘息加重,出现呼吸急促、困难等;

8-14天:症状逐渐减轻,进入恢复期。

对于小婴儿来说,表现可能为精神萎靡、活动减少、厌奶、容易哭闹等。

注:各年龄段感染RSV的症状和表现都会有些差异。

而且RSV的感染症状与新冠、流感都比较类似,其实个人还是挺难分辨的。我们需要做好病程检测,出现情况及时就医。

3

孩子感染后,该怎么办?

对于大部分儿童或成人来说,它属于自限性疾病,也不会留啥后遗症。

症状不严重的话,我们主要进行对症治疗即可,比如:

发热,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烧;咳嗽、咽喉不适,多补充液体,一岁以上可喝点蜂蜜水;鼻塞、流涕,则用生理盐水洗鼻。

但要注意多观察孩子的状态,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,要及时到医院就医:

发热:小于3月龄的孩子发热;或连续发热超过3天

脱水:脸颊凹陷,尿液减少。

呼吸频率过快:

小于2个月婴儿>60次/分2-12个月婴儿>50次/分1-3岁> 40次/分

如果呼吸频率超过这个次数,孩子肯定是呼吸困难,需及时就医。

可以等宝宝睡着平静之后数呼吸(注意是体温正常时,高热时呼吸频率大都增快)。

呼吸困难:

宝宝锁骨上窝、横膈膜和上腹部,呼吸时出现明显凹陷。

宝宝开始大口呼吸,鼻翼煽动(鼻孔开闭很大),并且伴有喘声、哨音。

嘴唇、牙龈或指甲变蓝。

温馨提示:如果孩子很小,或者你拿不准病情,感到非常不安,不用犹豫,及时去医院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。

4

千万不要摸不准就随便给孩子吃药!‍

尤其是,看上去可以吊打一切症状的感冒药:

首先,目前并没有任何针对感冒有抗病毒作用的药。

而现在很多所谓的感冒药,并不是治疗感冒,而是缓解表面症状,治标不治本。

其次,感冒药大都是复方药,所谓复方,就是成分不止一种,而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。

不止是多服用的成分对孩子来说是多余的,主要是不同的药物,里面相同的有效成分很容易造成相同药物叠加过量。

就拿大家熟悉的“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”举例:

仔细看成分,可以清楚的看到每袋含有"对乙酰氨基酚"125毫克,如果宝宝发烧时,同时给他服用“退烧药+感冒药”,就容易出现“对乙酰氨基酚”服用过量。

对于婴幼儿来讲,退烧药的服用剂量是相当严格的,因为过量服用退烧药容易导致肝肾功能受损。

最后,常见感冒药中可以缓解症状的成分中很多是不建议、甚至禁止用于儿童的。

这些成分单拿出来看你可能很陌生,但是他们存在于的感冒药,你一定不陌生。

还拿上面那个感冒药举例:

商品名中的“那敏”就是马来酸氯苯那敏(组胺类缓解鼻塞),类似的还有很多,一般通过商品名就可以辨认:

▲含抗组胺药和减充血药的感冒药商品名通常有“伪麻”“那敏”等字

▲含金刚烷胺成分的药物通常有“烷胺”二字。

所以,看看复方感冒药中的成分,你就知道它们绝大多数其实都不适合孩子,副作用远大于治疗效果!

两害相权取其轻,跟这些比起来,缓解症状真的不是那么必要!

具体每个成分的副作用,之前解释过:

▼向下滑动看原因▼

比如缓解鼻塞的成分中,第一代抗组胺药美国和英国、澳大利亚都规定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,含有减充血药的复方感冒药6岁以下不推荐使用。

比如止咳的可待因是一种强效的镇咳药,常用于止咳糖浆,但它有成瘾可能。曾发生过多起因滥用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成瘾甚至致死事件。2018年,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。

比如抗病毒的金刚烷胺主要用于抑制A型流感病毒,大部分的A型病毒都已经对金刚烷胺耐药了,它已经无法有效地防治流感了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明1岁以下儿童和新生儿禁用。

比如抗病毒的利巴韦林有严重的致畸性,一般严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。

比如退烧的阿司匹林可能引起严重的消化道溃疡、胃出血及耳鸣。如果在水痘、流感等病毒感染期间使用它,还会增加罹患瑞氏综合症(Reye Syndrome)的风险。(瑞氏综合症能造成脑、肝脏等多器官功能损害,救治难度大,死亡率很高,联合国禁止1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阿司匹林。)

比如退烧的尼美舒利最大的副作用是严重的肝损害,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。

还有其他退烧类的氨基比林、安乃近、非那西汀,这些在国外早就淘汰了,不是说它们退热效果不好,而是副作用太大,在不断的循证医学数据出来后,副作用大的药便逐渐被疗效更好,更安全的药物替代。

最后再画个重点的话:

6岁以下孩子,鼻塞不需要用药、咳嗽不需要用药;发烧可以用药、确定是流感可以用药。

有朋友可能要问:既然这次是合胞病毒,那吃抗病毒的药物呢?

一般也不推荐。

奥司他韦针对的是流感病毒,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并不对症。利巴韦林,副作用风险更大,不推荐常规使用。

再来看消炎药。

C爸周围也有好多朋友,自己或孩子有个嗓子红肿,眼疼肚子疼等都会来点“消炎药”。比如阿莫西林、头孢、青霉素等。

这些其实大部分都是抗生素。

2013年调查发现,我国居民80%会在感冒时服用抗生素。

而抗生素,属于抗菌类药物,只对细菌性感染有用,对于生活中更常见的病毒性感冒和流感并不管用。

(虽然有说法叫病菌,但细菌和病毒,并不是一个品种,这点都知道吧)

而且,滥用抗生素还会让体内的细菌接触抗生素的机会增加,那些抗生素杀不死的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,慢慢吃药不行必须打针、打针不行必须输液!

所以,孩子生病,虽然心急,但也切不可滥用药!

那有什么预防手段呢?

目前,呼吸道合胞病毒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,国内目前也没有疫苗供孩子们接种。

所以,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预防,防大于治。

勤洗手、人多戴口罩、多开窗通风,依然适用。

来源:新浪新闻

关键词: